21.1 流程模擬
(1)成本計價。打開【成本計價】,年月為2020年12月,點【查詢】得到期初數量/期初金額,再點【計算】根據期初/期間數據得到期末數量/期末金額,最后點【保存】(保存之后,下次再查詢時,不光有期初數據,還有期間和期末數據),如圖21-1。
圖21-1 成本計價
(2)低階碼計算。打開【低階碼計算】,點【計算】,如圖21-2。
圖21-2 低階碼計算
(3)人工制費成本。打開【人工制費成本】,依照劇本錄入12月份的人工3000元,制費1000元,點【保存】,如圖21-3。
圖21-3 人工制費成本
(4)生產成本計算。打開【生產成本計算】,年月為2020年12月,點【計算】,如圖12-4。
圖21-4 生產成本計算
(5)查看成本核算結果。和模擬劇本數據進行比較,驗證ERP系統計算邏輯是否正確。
①委外成本。打開【委外成本分析表】,依據模擬劇本中的產成品A的BOM結構,先是委外加工,成本來源于委外材料成本、加工費,如圖21-5。
圖21-5 委外成本分析表
②工單成本。打開【工單成本分析表】,產成品A的工單成本來源于生產耗料成本、人工及制費,如圖21-6。
圖21-6 工單成本分析表
③產品成本。打開【產品成本分析表】,包括原材料、半成品、產成品的成本,如圖21-7。
圖21-6 產品成本分析表
④存貨成本。經過成本核算后,再次查看庫存,可以看到正確的成本數據,如圖21-7。
圖21-7 查看存貨成本
21.2 系統參數
在每月進行成本核算時,首先要對采購的原材料進行存貨計價,系統采用“月底一次加權平均法”,圖21-1中的“期間進貨金額”/“期間退貨金額”是取源單據中的“金額”,還是“價稅合計”由子系統參數決定,(小規模納稅人:存貨價格=材料價+稅款;一般納稅人:存貨價格=材料價(不含稅)),如圖21-8。
圖21-8 子系統參數-成本
21.3 功能詳解
21.3.1 成本計價
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原材料期初數量/成本,加上本月的進退貨數量/成本,得到期末成本,除以期末數量,得到期末單位成本。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21.3.2 低階碼計算
計算邏輯:以B為例,產成品A引用B,此時B處于1階,同時,半成品C也引用B,此時B處于2階,取更低階的數值,所以,B的低階碼為2。低階碼的意義:決定成本滾算時的先后次序,從底層往上逐層計算。如圖21-9。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圖21-9 低階碼計算邏輯
21.3.3 人工制費成本
錄入當月的人工/制費總額。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21.3.4 生產成本計算
根據低階碼的大小,從底層往上逐層滾算。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21.3.5 工單成本分析表
逐張工單收集耗料(源自生產入庫單身)、人工/制費(根據工單收集當月總的工時,用總的人工/制費除以總工時,得到單位人工/制費。進而根據某張工單的工時,乘以單位人工得到該張工單的人工成本,用工時乘以單位制費得到該張工單的制費成本。每張工單生產完成后,可以手工指定工單實際完工時間,如圖21-10)。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圖21-10 修改工單實際完工時間
21.3.6 委外成本分析表
逐張委外工單收集耗料(源自委外入庫單身)、加工費(單價源自委外工單頭,數量源自委外入庫單頭)。參見流程模擬部分。
21.3.7 產品成本分析表
把所有的工單/委外工單匯集到一起,得到所有半成品、產成品的成本,連同采購件一起,所有貨品的成本信息可以通過此報表查看。參見流程模擬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