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一般來講,ERP是以支撐傳統財務業務管理為核心信息管理系統。信息系統必然會涉及數據的結構化,將雜亂無章的數據屬性化,同時建立起他們之間的關聯,維護這些數據以及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必然要耗費成本,而帶來的收益就是管理的精細化。舉個例子,咱們經常都要買菜做飯,一般來講,今天想吃啥就買啥,或者去菜店里看看,有啥買啥,回來一頓操作,美食出鍋,一掃而光,很順暢,很巴適,是吧?但是呢,有一天你媳婦兒決定要進行科學膳食管理,以保證家人的健康,每天買啥菜都要給你列個清單,要求你照單按量采購,不同的菜還要去指定的店去采購,還要記錄每天炒菜用了什么食材,用了多少量,每個人吃的啥,吃了多少,都要記錄在冊。。。,還要按期做各類分析,開支分析、飲食健康指數分析,等等。。。這樣是不是很復雜了?效率肯定不會高,但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肯定會有某些方面的提升。上ERP也是類似情況,表面上是上了一套系統,但其后面卻是管理的精細化,然而可能由于癟足的方案設計、簡陋的開發實現、跟不上的改善優化,導致低效的問題更加突出,有幾個普遍性的問題:
1.ERP大多都是成熟商業軟件,成熟有兩層含義,一是你可以配置配置就可以用,另一方面呢,你得按照手冊去使用這些軟件,還要承受大量冗余功能的干擾。國外ERP基本就是比誰更難用。
2.ERP另一個成熟之處是理論依據,ERP中體現了基礎的西方現代企業管理思想,也有兩個層面,一是你們的管理不太行的話,可以照貓畫虎,先套上去用用,另一層面就是這種成熟體系和你們的體系兼容性不夠好,純在生搬硬套的情況,理論與實際出現矛盾,導致各種不快。
3.方案設計有問題。與第1、2條相關聯,重要數據沒收集,非必要的數據卻被大量收集。導致感覺做了很多無用功,其實不要感覺,一般這種情況要自信點,就是做了大量無用功。
4.ERP軟件核心功能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但礙于改造成本,改動改動就套上去了,本來要旗袍的,但實在做不出來,最后只能把一個道袍改了改穿上了。或者布鞋穿的好好的,但換上了一個高跟鞋,一般還要被指責不舒服是因為你這腳太肥。皇帝新裝在ERP實施里普遍存在。
以上問題是在信息化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事,出現問題不怕,怕的是不再改進優化,通過一次次的優化,最終會讓企業進入信息時代,從而有了提取信息化紅利的可能,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基本都是人、錢、時間堆出來的。為企業實施信息系統和買設備不同,設備可以替人干活,而信息系統是為了收集數據、管理數據、分析數據、利用數據,這必然會讓大家付出更多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