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息系統分為決策系統、管理系統、執行系統三類。決策系統面向管理者決策團隊,提供決策數據支持與經營監控能力;管理系統(ERP屬于此類)面向規范性、流程化等控制能力;執行系統面向一線業務操作,關注業務效率、易用性。
一、加大了工作量是因為管理要求更高了
效率低、工作量大,根本原因不是上了ERP導致,而是企業更高的管理要求,與當前企業糟糕的管理現狀之間矛盾的體現!大多數企業,在沒有ERP以前,所有的管理問題,都被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所掩蓋了,上了ERP之后,實際上,是企業管理改革的第一聲槍響,是企業進入精細化管理的第一步。所以,上ERP只是導火索,并不是核心矛盾。有改革,就有矛盾,就有陣痛,就要有適應過程。任何事物不經歷變革,都是等死,更何況一個企業的經營。ERP的本質是通過對企業信息流的統一設計,實現對企業管和控的目的。曾經在一個項目上,項目初期,企業的相關負責人,信誓旦旦地說:我們企業管理水平還是很好的,我們的人都是嚴格按照規章制度進行的。當開始項目調研時,就發現一個簡單的備件,就有多個不同的稱呼,從銷售,到生產,再到采購、財務、維修、質檢等相關部門都有各自一套小系統,比如一個5mm的螺母,可能在維修和生產部門稱呼為:5個的螺母,到采購部門稱呼相對規范點可能是6角5mm螺母等等,這種情況。對企業的備件、原材料、半成品等等,沒有統一的號碼管理,必然大大提升了風險,生產部說的是A,采購部門買的是B,財務記賬是C,這種可能性變得很高。但再沒有ERP的情況下,人為記錄的手工賬得過且過。上了ERP,企業管理上的基礎統一性是必須存在,也就是說,在整個企業下,西紅柿如果被定下來叫西紅柿,誰也不能在工作中稱其為番茄。
對企業物料的統一性要求,這個基本要求,看起來合理又簡單,對不?可是就這一個簡單的標準,對于沒有ERP軟件的企業來說,就帶來了非常大的工作量。一個企業,一般來說物料至少上千個,對于一個備件的采購來說,以前可能隨便寫個單據,部門領導簽字,交給采購部就可以了,如果采購部發現有問題,再重新寫一個找領導簽字。上ERP以后呢,你必須有能力在這幾千個物料號中找到準確的物料號碼,以標準的格式,在系統中進行操作,輸入數量,提交審批,通過后,如果有問題,必須等領導撤回審批。這樣來說,這是ERP軟件導致效率低了嗎?是企業的管理要求高了而已。
二、加大了工作量是因為管理更加規范了
上述舉例,還只是很簡單的例子。實際情況,所帶來的矛盾遠遠不止這些。很多企業上ERP以前,覺得自己管的挺好,真正上ERP了,才發現倉庫庫存手工賬和財務賬對不上,倉庫實物和倉庫賬也對不上,等等,一大堆的原因。本質原因就是企業部門建的系統獨立,也就是我們說的“信息孤島”。本身業務平行部門之間溝通效率就不高,比如生產不同的成品,不同的顏色規格,有不同的庫存,而財務部門不關心顏色,這樣對于生產來說可能多個成品號碼,對應一個財務的成品號碼,自然容易出現庫存對不上的情況。同時,如果倉庫部門發出去50個成品,又收回30個,倉庫部門可能就直接記賬出庫20個;在這種來來回回,就增加算錯的概率,手工賬也會失真,也容易和財務部門對不上。幣加德ERP系統就有一個自動科目記賬的功能,其目的是,每一次的實物移動,都會自動記上財務賬,換句話說,就把實物移動與財務賬實時地聯動起來了。這種聯動,就必須有各種統一的要求和標準了。再比如,ERP中,每一筆的貨物移動,必須再系統中體現,比如上述中,出去50個,系統記賬,回來30個系統記賬;絕對不允許直接記賬20個;同時,強制要求一旦做錯了,一定是怎么進來的,就怎么原路返回,致力于每一筆實際業務,都能在系統中溯源。在這樣的管理要求下,以前可能隨便匯總記賬,隨便調整庫存的做法堅決不允許了,每一筆差錯必須找到原因,必須原路返回進行修改。相對而言,日常工作量必然增加。這是ERP系統導致的嗎?不是,這是管理水平提高了。以前各種各樣的小錯誤積累到年終處理,最終不了了之;現在要求,日常的每一筆錯誤,都必須找到原因,當時就得消除掉,消除還得是有記錄的消除,還必須原路返回地進行消除。對于終端的操作員工來說,日常的工作要求很明顯地提升了,所以會顯得工作量增加了,效率降低了。可是對于企業中高層的管理者來說,企業的基礎數據是完全統一編號方式,每一筆業務都按照既定規則清楚地被記錄,徹底打破企業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壁壘。這對于管理者來說,能夠很大程度上清晰地了解企業的經營現狀;同時,基于系統中的業務記錄,形成不同部門之間的報表,可以通過各種柱狀圖、餅形圖等管理起來,讓企業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設計可量化指標有了基本基礎。換句話說,讓企業有利用大數據、走向智能化的基礎數據。事實上,在我看來,ERP只是企業信息化的第一步,這一步都跨不過去,不是等死的問題,而是已經瀕臨凋亡了。未來大多數企業都開始利用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技術了,而自己連ERP都搞不定,那就是連競爭的門票都拿不到了,希望對大家了解ERP的企業應用,有所作用。
三、ERP最大的優勢是讓企業管理有序可控
因此強調效率不是錯,但你向ERP要效率就錯了,要效率你應該去找執行系統。仍然舉例說明:ERP和WMS都有出入庫功能,如果把ERP的出入庫操作在倉庫用,所有庫管都會崩潰,但是WMS就很好,難道ERP的庫存就是垃圾嗎?SAP、Oracle、金蝶、用友都是腦殘嗎?顯然不是,ERP面向庫存管理崗位,實現庫存管控(最低庫存、最高庫存、SN、FIFO等),配合銷售、采購部門將出入庫業務執行指令通過ERP下發給WMS系統指揮倉庫作業,這樣就皆大歡喜了。首先定義就錯了,ERP的第一目標并不是提高效率,而是讓管理有序可控,然后才是效率。什么公司效率最高,創業公司效率最高,但是創業公司最不穩定、不可控。所以ERP叫企業資源計劃而不是企業效率系統。回過來說問題,為什么大家感覺效率低了。首先,是不是所有業務流程都是清晰有序地在ERP系統運轉的,還是有重復審批、大量特殊情況需要打破ERP制定好的邏輯、職責不明確導致ERP流程一改再改、所有人對ERP的熟悉度是否足夠,不要期待一個系統解決所有問題,無論SAP、Oracle、金蝶、用友都沒有這樣的產品,人仍然是主要工作資源,人的能力決定了工作質量,ERP不是絕對。第三,工具與實際情況要匹配,我要解決上班代步的問題,如果路途不遠,開車會堵車,可能還不如自行車快,能說自行車比汽車好。
四、ERP改變了工作方式,原來的閑人可能變忙了
在沒有ERP的時候,很多信息收不上來,或者收集成本過高,所以大家就算了不管了。而ERP使得收集這些以前不收集的信息成為可能,所以作為信息操作者的企業職員工作量當然就加大了。而且ERP還會造成信息處理工作量的轉移。以前所有的信息處理工作全部壓到后端,比如財務部門去了。一到月底財務要核對處理大量原始單據手工歸集數據,加班加的生不如死。而上了ERP之后,銷售訂單需要錄入系統,倉儲操作要實時記錄,生產訂單要及時報工。。。這些原來前端不用做的工作現在都需要前端進行數據收集和系統記錄。而你作為一個前端的職員當然覺得工作多了很多 - “效率下降”了。
五、也不排除ERP行業中的害群之馬
哪個行業都有無良商人,ERP也不例外,但是客戶用的效果不好,原因有很多,真實的項目中會有各樣的原因導致錯誤的選擇,我曾經勸說我的一個客戶不要買他認為非常好,非常高大上的產品,因為對他來說完全沒有價值,并因此我少了一個大項目。我也會直接向客戶說明ERP與效率不是絕對關系,很多時候會有效率降低的感受,這是我的職業道德。